谭家华长期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四十年如一日深耕大型工程船技术领域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与国内重点行业单位合作开展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研究,2000年以来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总体设计和关键作业装备的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适应“沿海淤泥积沙”、“近海硬质沙土”、“远海坚硬礁岩”挖掘的三代59艘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使我国绞吸挖泥船技术经历了“从0到1的突破”、“达到国际同等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技术被封锁到对外出口管制的跨越,为一带一路港口航道建设、近海围海造地、远海岛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谭家华,男,1946年生,汉族,湖北宜昌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长期从事工程数学、船舶设计等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坚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造出国产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
“大国重器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我们自主研制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目的。”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成果“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设计研发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谭家华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接受表彰。这是打破“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困境的成功案例,是中国几代造船人坚持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俗称大型绞吸挖泥船,是远海岛礁大规模高效吹填造陆的国之重器,是海洋资源开发、一带一路港口建设等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紧迫需求。上世纪90年代,我国沿海港口严重淤积,限制了通航能力,亟需绞吸挖泥船,但国内无设计、无建造、无配套,技术一直被欧洲垄断和封锁。 “二十年前,既没有设计也没有建造,还没有配套,如果说,跟世界先进水平比较的话,我们差不多落后人家一百年。”谭家华教授回忆。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和分析,谭家华教授主持研制适用于我国沿海港口航道、具备柔性定位、大规模疏浚淤积泥沙的第一代首艘大型绞吸挖泥船“航绞2001”,对大型绞吸挖泥船自主设计起到开创性作用,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谭家华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共12艘大型绞吸挖泥船,为提高沿海港口航道通航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围海造地规模迅速扩大,对大型绞吸挖泥船研制中的设计标准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近海硬质沙土挖掘对作业系统提出新的挑战。谭家华教授主持研制适用于近海围海造地、具备刚性定位、疏浚硬质沙土的第二代首艘大型绞吸挖泥船,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跨越发展和核心装备的产业化,使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能力达到国际同等水平。谭家华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二代共42艘大型绞吸挖泥船,为沿海和近海围海造地及港口航道建设提供了主力装备,推动核心装备国产化,使我国疏浚行业走向世界,成为疏浚大国。
远海填海造陆面临恶劣海况下生存难、大风浪中定位难、坚硬岩礁挖掘难和远距离高浓度输送难,世界上未有深远海大规模填海造陆成功先例。谭家华教授主持研制适用于远海岛礁建设、具备重载缓冲定位和挖掘坚硬岩礁能力的第三代首艘大型绞吸挖泥船“天鲸号”,推动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谭家华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三代共5艘大型绞吸挖泥船,使我国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迄今为止,谭家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三代59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绞吸挖泥船,推动核心装备实现100%国产化,形成完整自主产业链。总造价超过120亿元,平均建造成本与国外相比降低44%,年疏浚产能达到10亿立方米,推动我国成为疏浚强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承担的远海岛礁建设、一带一路国内外港口建设等重大工程200多项,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大型绞吸挖泥船从“被封锁”到“限制出口”的历史性跨越发展,也为我国领土、领海权益维护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国重器。
言传身教筑梦海洋强国
1964年,谭家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与船舶设计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投身教育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53年的教学工作,他讲授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管理运筹学基础》《船舶设计原理》《船舶线型》《船舶制图》《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多门课程。他的授课,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深入浅出,受到学生欢迎。他培养了硕士生19名、博士生23名、博士后2名,上过他课的本科生更是数不胜数。近年来,谭家华教授和团队对大型工程船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海上大型工程船设计导论》。此外,谭老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为一名要同时兼顾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谭家华不仅仅是尽责地把课上好,还在学生的因材施教上下足功夫。谭家华把前沿研究和教学相结合,充分培育、发挥学生的创新力,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研观,让更多年轻人才加速成长为科技创新主力军。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特长的研究生,谭家华根据每个人具体的知识背景和性格特点,来规划学生的研究和个人发展方向。
作为学术带头人,他时刻关注着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学问、做设计。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于装备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指标、每一张图纸、每一个参数都严格把关,他说,“我们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要做到最好,我希望我们做的每一座装备都有新的进步,能够推着我们自己继续往前走。”
他淡泊名利,面对褒奖、记者采访,他总说这是团队功劳,能推就推,少了技术决策时的淡定和从容。团队在他的影响下,一样的低调务实。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我们能取得目前的成绩,最重要的就是谭老师的言传身教和集体团结的氛围。”“拧成一股绳儿把事情做好是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卡脖子难题,他和他的团队一步一步走了过来,用信念和坚守,迎来了一道又一道曙光。
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设计专家,谭家华热心地投身到科普事业中,走进学校与中学生面对面讲解科学知识,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大国重器和试验设施,通过自己的学识和经历,为同学们埋下科学的种子,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和热情,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交大力量”。
五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工作,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愈发浓厚,绝大部分毕业生结合国家需求前往国家重点行业,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谭老师带领的上海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团队已成为我国海上工程船舶与特种装备技术研究的攻坚力量,他们奋斗在重大工程建设的岗位上,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正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每次登上团队设计的装备的时候,是谭家华最幸福的时刻。谭家华说:“当我们在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时候,海外大型疏浚企业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所以我们的技术进步永远不会有尽头,而且海洋工程是广阔的领域,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都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