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转斗移、日月如梭。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恢复办学已三十年。在纪念恢复办学三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回顾过去、总结现状,进而展望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历史悠久,早在1907年学校就设立了铁道科,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当时为全国领先的土木工程专业;同时人才辈出,校友包括茅以升、张光斗、孙均、刘建航、沈祖炎等著名院士学者。1952年国家高校院系调整并入同济大学,1985年恢复建立土木工程专业并发展至今。
这三十年中,交大土木工程学科白手起家,从专科/本科、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一路走来,无论是教学、科研成果,还是办学规模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土木工程系目前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岩土工程”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且连续三次通过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2009年第三次评估获得8年复评的优秀成绩;2010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2012年获得上海市“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资助。近年来,交大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尤其迅速,频上台阶,专业科研成果排名在国内始终名列前茅。在2015年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中,交大土木学科更是跻身全球第29位,位于中国高校三甲之列。
土木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67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兼职),正高职称教师26人、副高25人,98%的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22人拥有海外博士学位。
土木工程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基础与应用研究并举,产学研合作卓有成效。围绕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已在海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大跨空间结构与新型结构、结构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工程结构安全防灾、绿色建材等学科方向形成研究特色。近五年,承担科研经费约1.3亿元,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主持承担百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面上及青年项目60余项,国家“973”、“863”和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300余篇、EI期刊论文400余篇,在影响因子前25%期刊发表的论文量跻身全球高校前30名;编写著作与教材近20部;申请发明专利150多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转让与应用近50项;担任国际期刊的主编或编委10余人次。
土木工程系坚持实行高起点、小而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近五年来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250余名、本科生近300名;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篇、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4篇;上海市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重点课程2门;在全部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并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到大型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到大型建设工地施工实习,参加国家、上海市以及学校的创新试验项目;国际化办学富有特色,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10余所欧美日一流大学建立了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科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合作科研或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常态化,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系访问交流、授课常态化。
金秋时节,硕果挂满枝头。乙未羊年的今天,我们迎来了土木学科复建三十年的纪念盛会,借此机会,我们瞻望前路,满怀豪情,力争在建设工程的工业化、工程建设BIM技术、海洋土木工程、绿色建材与结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力争将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建设成国际一流学科,在恢复交大土木工程学科过往荣光的基础上,再创极致、再筑辉煌!
作者:
沈水龙,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赵金城,教授。前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2005-2010)。现任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副院长。
夏小和,教授。澳门太阳网城官网首任党委书记(2003-2006)。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