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太阳网城官网

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

凝聚青年力量  激发青年活力  实现共同梦想

一年来,共青团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委员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承“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活力、实现共同梦想”的工作宗旨,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学院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阵地作用,推动各项事业协调、稳步、高效、全面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共青团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强化价值引领,创新发展路径,凝聚青年力量

(一)强调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强化立德树人核心目标,形成全员育人、协同育人机制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摆在首位。以价值引领为主线,以基层班团集体建设为载体,依托团组织生活改革基金、主题团日和团组织生活,落实基层团组织“学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常态化、制度化,将思想引领贯穿团的共青团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组织发动全院基层团支部分别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改革开放四十年,青春逐梦再出发”为主题,通过辩论交流、读书分享、参观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团日活动,引导团员不忘初心,有声音、有特色、重实效,团结带领全院团员青年。春季学期主题团日立项34项,获校一等奖2项;秋季学期主题团日立项34项,获校一等奖1项。全年共立项支持21项年度“团组织生活改革基金”,涌现出以获评校一等奖的F1701001团支部“上海船工行业现状调研实践及船海知识拓展”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项目,激发学生支部主观能动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探索形成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主、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增强青年基本素质,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党政联席会明确把共青团工作列入专题内容,青年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由学院党政联席会决策。2015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三个团支部为黄旭华、朱英富和曾恒一院士写信,表达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决心,三位院士校友通过视频回应同学们的来信。立足青年视角,树立典型人物,挖掘时代楷模,2017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博士生赵国成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014级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事迹刊载在《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程斌副教授获评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土木工程系青年教师李明广获评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岗位能手,推荐学院兼职思政教师、土木工程系系主任陈锦剑教授参评凯原十佳教师,2013级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生石泰百入围学校“三好学生标兵”终评答辩会,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生王朝静入围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终评答辩会,2016级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生吕海敏与2016级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生危安然入围学校“学术之星”终评答辩会。

将理想信念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辐射周边社区积极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继续建设毛泽东旧居、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董李凤美康健学校、悦苗心智残障疗育园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服务基地,组织百余名志愿者到服务基地开展服务活动。学院团委邀请巴金故居来校策展,以“光明的呼号”为题,勾勒出巴金先生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图景,为经典阅读彰显青春活力。学院团委与江川路街道团工委开展“双报到”活动,与江川路街道香樟家园老党员开展“江爱传承·忘年交”活动;分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分队与闵行区妇联共同开展“关艾”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单钰涵入选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目前正在广西服务;魏威入选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全年超过120名青年挽袖献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二十余次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000人次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学校优秀公益组织称号,沈霄菡获十佳志愿者称号。学院团委指导的社团科技教育交流协会(TECC)也获得优秀公益组织称号。

(二)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推进落实院系层面共青团改革攻坚,完善自身队伍建设

有条不紊地推进学院层面共青团工作的改革。推进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意见》,结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共青团工作计划要点,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从强化思想引领和立德树人核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基层团组织和阵地建设、健全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完善网络共青团平台建设以及强化学院共青团自身建设和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对学院层面的共青团改革实施制定了方案,在工作理念和方案设计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经验。

进一步完善共青团干部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学院团委工作队伍,按照有关要求,学院团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4人,其中学院团委书记杲光伟为专职团干部。专职团干部、青年教师更为紧密地联系青年,认真完成“1+100”和联系基层团支部等基本工作。认真做好团干部监督、考核和培训工作,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分别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团支部书记”“习总书记‘7·2’讲话精神学习”和“团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为主题开展三次团支部书记培训会。加强团干部理论学习,青年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杲光伟、赵恺等《学生生涯规划视角下学生荣誉评价体系模式探索》获2017年度上海市共青团调研奖二等奖。

(三)落实推优入党的长效机制,创新团建机制,深入推进基层团支部建设

进一步健全推优入党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建带团、党团联动的良性互动。学院以“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为第一要务,将“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工作落实为基层团支部的重要工作职责,每学期落实至少推荐一批。全面深入开展“四进四信”活动,将“团员教育评议制度”作为“推优”工作的重要的考量依据,将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和志愿到社会服务作为“推优”工作的准入条件。全年学院推优入党58人次,占到团员入党人数的100%。

深入推进基层班团集体建设,让基层团支部成为共青团工作的活力源泉。落实校团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从规范工作制度、加大资源供给、优化培训体系、完善考评表彰等方面重点推动班团集体建设。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团委建有本科生团总支和研究生团总支,共建有69个团支部,其中教工团支部1个,学生团支部68个;基层支部将“三会两制一课”工作落到实处,有主题、有规划、有指导地开展团员评议、团课和组织生活会,积极发挥基层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规范、有序、集中地组织支部集中换届,按要求完成团费收缴和年度注册统计等工作。以班级风采大赛、团支部生活改革基金为抓手,为班团集体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升团支部活力,F1701001班团支部和B1701096班团支部入围上海交通大学“班团集体建设奖”风采展示环节。

二、突出学生主体,重视文化育人,激发青年活力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理顺团学组织格局,营造多元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

理顺团学组织格局。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完善院属学生组织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严格规范学生干部选拔标准和任用程序,严格落实公开选拔、差额选举、公示制度。在主要学生干部的选拔上,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学生会主席团、本科生团总支书记核心课程成绩均为所在专业的前50%,研究生会主席团、研究生团总支书记成绩均高于3.3/4.0。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在院系学生会、研究生会优评中表现出色,研究生会获优评金奖,学生会获铜奖。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的性质地位、主要任务,按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明确分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在学院各类学生组织中居于主体地位,具有法定性和唯一性。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学生会、研究生会能够履行联系、代表和服务学生的职能,做好引领同学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同学全面成长进步、促进同学养成优良学风、代表和维护同学正当权益等方面工作,做好相关活动的动员和组织。精简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机构,按需设岗,明确主责,主要学生干部不超过联系服务学生总人数的1%。6月7日,召开学院第九次研究生代表大会,赵金城副院长对提案工作书面报告进行了回复,为与会研究生代表分析澳门太阳网城官网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点,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与科研联系”“专硕学硕培养现状与定位”“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等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呈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回复,希望研究生能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11月28日,召开学院第十次学生代表大会,学院团委对两项重要的提案工作进行了说明,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学代会常设代表。

以“四自”学生组织为主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旗帜鲜明地将价值引领作为文化育人的指挥棒,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活动致力于进一步融洽导学关系,研究生会举办研究生导学团队户外拓展活动船建专场,增强导学团队凝聚力;承办了第二十二期、第二十六期师友茶座、PRP对接交流会,用朋辈视角畅谈沟通。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分团委学生会在“一二·九”歌会组织一百三十位师生唱响《在太行山上》,用时代强音纪念学生运动先驱,获优秀组织奖和综合表演二等奖; “四海纵横建未来”土木工程专业青年座谈会,土木工程系原系主任寇新建教授和上海建工五建集团工程研究院潘峰院长分享学习奋斗的峥嵘岁月;在迎新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举办“秋以为期”新生舞会、“Fifteen”迎新晚会、“相约船行•遇建青春”破冰活动和“远航杯”师生乒乓球友谊赛。学生会、研究生会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交友观,“交外之约•city walk”与上外国金联谊、“因为遇建你,岁月静安好”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谊、与五建集团、普陀城管团委共同组队参加“益起跑”2018上海各界青年公益跑活动。设计吉祥物“浪浪”,身着水手服乘风破浪却憨态可掬的样子成为船建青年的精神力量。学院团委对学生体育运动队做好管理和保障,为参与比赛的学生购买运动意外保险。在第四十七届校运会上,澳门太阳网城官网获得学生组团体总分第四名,在体总杯、希望杯等比赛中,学院学生体育运动队屡获佳绩。学生运动队在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协助学院学生会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木兰杯”足球赛、篮球赛等品牌活动。

(五)贯彻落实“学在交大”精神,扎实推进学院学业分享中心建设

扎实推进学业分享中心的建设,形成学院特色的“卓越工程师”青年成长培育文化。经费保障支撑得力,落实专项经费两万元用于支撑中心建设,在木兰楼A109挂牌设立为学业分享中心常驻教室,改造木兰楼A100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业分享中心资料室,现已建设成为具有确定分享模式、固定活动地点、稳定经费支撑的青年“卓越工程师”成长培育平台。建立全程化生涯教育体系,3月至11月,学生会和研究生会举办近二十场“船承未来”学业生涯指导活动,涵盖出国与考研经验分享、就业指导、专业分流和二专选择等。邀请毕业十年左右中青年校友走进课堂,分享事业起步阶段的奋斗故事。与船海系85届校友建立导师结对计划,每年聘请十位行业杰出校友,与学生结对开展全面指导。线上推出交流分享活动,分团委学生会建成“船舱”线上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料对本科生全专业全年级覆盖。

用朋辈教育理念为新生讲好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周薇书记悉心策划,为新生讲授第一堂思政课;杨建民院长精心准备,面向家长、本科生新生和研究生新生作三场专业前言教育。组织新生及家长参观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策划工科平台开放日、系主任下午茶等活动,将十一家学生科创工作室向新生开放。学生会主办“新生杯”结构设计竞赛等活动,老生与新生联合组队,营造融洽和谐的创新性学习氛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学院团委分别举办“阳光计划”体验式培训、新生舞会、图书漂流、迎新晚会等活动,用朋辈视角带领新生更好融入大学生活中。

以降低学业预警率为重点观测指标,以青年带动青年全面开展学业辅导工作。聘请高年级学生骨干和研究生担任学霸辅导员,在期末阶段针对27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业辅导。学生会组织编写新生学习指南、《分专业指导手册》等学业生涯指导性读物,研究生会举办“研之有理”学业分享会,为研究生一年级辅导公共课程。

(六)以新媒体为依托,重视青年舆情,积极推进网上共青团阵地建设

正确引导青年舆情,推进青年参与校园协商民主建设,利用网络载体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设立常任代表制度,利用学生会和研究生会新媒体平台在闭会期间收集学生意见,常任代表组成提案工作组对重点反馈的问题集中调研,形成“线上收集,线下反馈”的联动机制,在关键时间节点和突发事件中及时有效疏导青年舆情。提案工作组在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上做提案工作报告,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赵金城与学生工作负责人宋续明现场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

积极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重点建设“船建人”新媒体育人平台。梳理院属新媒体平台和学生自媒体平台的关联,鼓励学生积极正确发声,通过自媒体传播正能量。整合并重点建设“船建人”新媒体育人平台,经过一年的平台建设,目前“船建人”关注人数近3300人,涵盖了学院绝大部分学生以及大量家长群体;单篇最高阅读量达5600余次,一年内流量达到40万余人次。深化新媒体平台对青年的服务和育人功能,建设“船人·人物采访”“船舱·学业分享”“船践·实践传真”等板块,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机制和依托新媒体服务育人新模式。“船建人”工作室学生团队授牌成为学校第三批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项目获评学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示范项目。学院团学工作在各级媒体上受到广泛关注,在人民网、中国大学生网、中国船舶报、银川发布、德阳市电视台等各级媒体上有积极正面的报道;团学工作在学校新闻网站上发布百余篇工作传真。

三、树立远大目标,重视双创实践,实现共同梦想

(七)高举双创旗帜,发挥学科优势,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

聚焦学生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学生创新水平。依托船海工程与科学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继续培育11家学生科创工作室和8家学术科技类社团,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对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术志趣。拓宽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发展模式,引导学生科创作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搭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双创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受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推荐,两项学生科创作品亮相上海国际海事展和大连国家海事展;研究生会为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筹备国际海事技术大会线上交流会和学生创新竞赛板块;绿色智能运载器俱乐部作品“智能探测无人艇”作品应邀亮相中国航海日主题活动第二届“航海生活节”航海科技主题展板块,深度解析无人艇原理、系统特点等科普知识。

推动学生科创成果的转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瞩目。以学术交流活动、学科竞赛和行业展会为平台继续推动学生科创成果转化,搭建具有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学科特色双创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全年培育资助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等10项学术科技竞赛,为青年成长成才培育土壤。“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技术创新团队”获团中央 “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命名,团队负责人赵国成和指导教师肖龙飞教授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指导学生再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结构设计创新工作室责任教授宋晓冰获得赛会突出贡献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并获得2020年承办资格。指导学生获得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s),两项作品入围国际海事技术大会(WMTC18)学生创意作品大赛。指导学生获得第六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两项特等奖和两项一等奖、第二届“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特等奖、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在各类科技赛事中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百余项。推动学院特色的青年创新创业教育,全年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立项4项,“智驾精灵——数据驱动车辆行驶APP”获得学校第二十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

注重青年创新意识培养,着力提升青年学术科研能力。“大处着眼”,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学院团委连续十年承办船舶海洋工程与力学国际暑期学校,每年吸引国内外300余名船海力学领域青年才俊,俨然成为船海领域国际青年学子的聚会;协助举办海洋智能装备与未来航运系统创新论坛,举办上海交通大学综艺控股小金牛公益基金“海洋智能”科技创新项目评选活动、“五建杯”第十六届上海交通大学结构设计竞赛、第七届“思源杯”交通科技大赛、物流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学术交流和提升的广阔平台。“小处着手”,学生科创中心举办近十场创新思维和面向科研的软件技能培训,研究生会举办四场博士生学术沙龙,有效提升了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科研能力。

(八)重视实践育人,加强学生家国情怀和专业志趣培育

广泛宣传、高效组织、保障得力,探索社会实践对青年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新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科特长、社会热点和公益服务相结合,引导青年在社会大课堂中砥砺品行、锻造人格,接受国情社情教育。成立“船·践”行知实践育人思政工作室,由9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授和9名经验丰富的辅导员组成,分层分类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索专业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全年共组织发动了58支社会实践团队共511名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其中高年级学生超过40%,继续建设20余家沪外社会实践基地和“翼计划”实践基地。实践活动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共获评“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徐峰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李凯薇获先进个人;校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院团委在寒假和暑期社会实践中均获得优秀组织奖。此外,学院两项项目获得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奖励,知行社会调研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雪域高原上的栖居——乐高模式下高原藏区新型建造技术调研、规划与开发》项目荣获2018年第七届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特别奖,TECC少数民族未来文化传承人培养计划云南联合项目点获2018年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

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科特长相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胡昊教授团队“交通新技术调研及其对上海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实践项目对接交通强国战略需求,聚焦交通新技术研究,对国内外各项交通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梳理,研判未来若干年交通新技术对上海市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与管理的影响,并为上海未来交通发展提出对策措施与储备政策。该项目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一等奖。土木工程专业杨健教授指导的“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调研与改进”项目,团队成员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背景下,从实际问题出发,参观调研了工厂、比赛现场等地并对专业人员进行了走访调研,为当前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应用献计献策。

坚持社会实践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徐峰高工指导的团队“复兴路上的中国速度——高铁枢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为探究中国铁路在改革开放40年里的发展,通过实地走访全国7省市27家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帮助地方政府依托高铁枢纽制定合理的区域开发方案。该项目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硕士17级第四党支部开展的党建专项社会实践“探申城动脉·晓轨交天地”,从上海地铁25周年变迁看交通运输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调研上海地铁服务满意度及需求,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坚持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相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梁夫友教授指导的“碧血丹心,健康中国”项目以血压及微循环功能科普、检测与调研为主题,将实验室研发的专业设备带到银川市金凤区各社区、乡镇开展了血压及动脉硬化无创检测、慢性病健康知识科普等公益服务,同时还将数据与上海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做到了将科研服务于公益,也将公益反哺于科研。该项目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三等奖。“长城助学计划”团队总结多年的支教经验,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开展助学活动。该活动旨在为处于偏远少数民族自治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带去教育支援,帮助该地学生展望未来,同时项目中特色的“船承微心愿”长期助学活动,以集中捐赠学习用品和一对一帮扶为主要形式,搭建沪湘两地学校长期助学平台,让助学不仅仅局限在一周。

(九)树立远大目标,拓宽青年成长成才途径,开展青年择业引导工程

树立远大目标,强调青年家国情怀和行业志趣的引导。学院团委对接学院,主办“海洋情怀·强国梦想”系列主题论坛,邀请行业领军人物方书甲、程志虎、李小平、黄浩等为青年学子分享成长历程和产业发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主办“四海纵横建未来”主题讲坛,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洪嘉振和兼职思政教师、土木工程系系主任陈锦剑对专业前沿进行剖析,强化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意识;邀请交通运输部五位中层干部分享了政府层面对交通运输业的现实理解和远景规划,让学生对行业认知有了重新的勾画;邀请中青年知名校友返校分享事业起步阶段的奋斗历程。

拓宽青年成长成才途径,积极开展青年择业引导工程。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人才需求,与中船重工、中船工业、沈飞、北车等集团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组织近十个“翼计划”“船·梦”企业走访实践团队赴无锡、天津、沈阳、武汉、广州等城市,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为青年择业进行价值引导;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请进学校,携手远景能源等企业针对研究生开展多场理论结合实际的就业指导大会;与七〇八所、商飞、上海建工设计院、中建东孚、上海建工五建等单位开展党团支部签署共建协议,以“协同育人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共建活动加深学生对重点企业和行业的认知。

鼓励青年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国家和地方选调生工作作为重要的择业引导目标。自2007年至今,已有90多名毕业生加入到选调生行列,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组织“船承选调”选调生走访社会实践活动,组织30余名硕士、博士毕业年级学生赴基层走访选调生校友,体味选调生的工作环境和价值考量,坚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的信念。设立“船习”学生骨干培训计划,通过“4+3+2+1”的培育模式对研究生骨干形成正向的择业引导,上海市外办副主任、1982届校友祝伟敏为“船习”学生骨干培训计划做开营动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展望未来,学院团委将进一步引领学院青年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和改进学院层面的共青团工作。学院团委将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上级团委的指导下,进一步激励学院青年师生坚定信念、砥砺品行、奋勇拼搏,继续关心和爱护青年,为青年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努力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学院加快建设“船海工程与科学”世界一流学科群贡献青春力量。

分享到:

版权所有 © 2014 澳门太阳网城官网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