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太阳网城官网

新闻动态
【澎湃新闻网】首届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创新论坛在沪举行
日期:2017-02-21  来源:媒体聚焦  阅读:134590

   当今世界,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要舞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日趋激烈的身后,是科技科技间的竞争。 
 
  我国大型水面舰船的研制能力和水平究竟如何?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遥控潜水器何时深探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角逐极地的装备如何? 
 
  2月17、18日举行的首届“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设备”创新论坛上,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答。该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办。 
 
  水面舰船:研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国务院接连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谈及水面舰船技术的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术报告中表示,我国水面舰艇研制水平和能力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朱英富长期从事大型水面舰船设计,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他说,近年来,我国水面舰艇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吨位不断增长,远洋航行环境进一步优化,舰船的信息感知能力、火力武备精准度、隐身技术等显著提高,在技术和能力体系上已经与世界海军强国站在了同一梯队。 
 
  “为了适应国家防卫需求,近几年我国水面舰艇装备发展非常快速,可以说我们国家新型水面舰艇取得了跨越式的提升,在国际上属于先进。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国家水面舰船研制水平和研制能力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样就为我们国家海军执行远海防卫作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朱英富说。 
 
  谈及水面舰船总体技术发展趋势,朱英富认为,我国水面舰船技术发展将在智能化技术、绿色技术、综合电力技术、远程综合保障技术、以人为本的舱室环境与设施设计技术、海上无人系统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的新型舰船将以创新精神引领,融合军民智慧,抢占舰船装备新技术的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车。 
 
  深海探测:装备将有重大突破
 
  深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生态系统,包含着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奥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另一处资源战场。  
 
  长期以来,深海资源勘探这个“富人俱乐部”一直由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占据。没有先进的深海开发装备,就好比没有迈向大洋的双脚,成为中国走向大洋的最大障碍。 
 
  2016年9月,国土资源部发布战略规划,称将在未来5年提高深地、深海和深空的探测能力,并提出在2020年前开发1.1万米的深海潜水器,进军“挑战者深渊”——马里亚纳海沟。 
 
  上海交通大学葛彤团队牵头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根据该项目的研究计划,11000 米全海深调查取样无人潜水器系统有望在2020年投入使用。 
 
  进入万米深渊,全海深潜水器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地形、更加强大的海流和风浪,还要表现的如同“原住民”一样稳定、安全,这到底具备哪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葛彤介绍,全海深潜水器将具备全面组合导航系统,保证即使在陌生的深海,依旧能够不“迷路”。在近距离接触海底之后,该潜水器将大力施展它的能力,通过先进的探测装备在海底广阔范围内发现目标,并开展精细调查。而如果是在海底管线周围,它可以在极端海洋环境下定位极小的海管泄漏,防止灾难的发生。 
 
  总之,它会高效、及时地将它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转化为信息,穿透万米水深,知晓于世人。人的能力也通过它逐步放大,由水面无缝延伸至海底。甚至,在不久以后,通过海上人工的实时介入和潜水器深海现场的取样,我们将会拼绘出一幅幅“万米深渊图”。 
 
  极地战略:装备先行
 
  一旗激起千层浪。  
 
  2007年8月2日,当俄罗斯科考队员在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插上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时,美国、加拿大、丹麦以及挪威都迅速做出回应。一场针对极地的纷争就此上演。随着大国角逐北极的争斗日趋激烈,这块遥远的冰冻“热土”也逐渐走入世人的视线。 
 
  全球51个国家参与了极地科学考察,我国在2015-2016期间,也成功实施了第32次南极考察和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副所长钟晨康指出,极地战略地位重要,北极显性主权竞争,南极也存在隐形主权划分,我国参与极地事务,航运和科考是介入极地事务的主要渠道。  
 
  然而,在气候恶劣且环境脆弱的极地水域进行商业运输以及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和渔业捕捞等活动,都必须依靠“极地船舶”——适用于极地航行且符合经济、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极地船舶”。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刚在2015年年初参加了“雪龙号”南极考察活动。作为中国新一代极地自破冰科考船的技术总师,他对极地船舶的技术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吴刚认为,极地船舶大致可分为过境航行、极地资源开发与运输、极地科学考察三种类型。其中,资源开发和运输是近年来极地船舶发展的主要动力。他透露,中国正在新建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新雪龙号”,破冰能力更强大、船体规模大型化。 
 
  当然,走进极地并只是科考船就能解决的问题,极地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战略工程,涉及进入、探测、运输、冰区管理、平台供应和应急救援等多项问题,需要攻克更多更重要的关键技术问题,要 “进得去、待得住、管得了”。  
 
  对于我国极地船舶发展,吴刚建议,应积极参与国际极地规则的制定,加快推进我国极地船舶规范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究。要自主设计建造适应我国战略需求的重型破冰船,同时做好极地钻探相关技术储备。同时,加快我国北极航道气象、保险等服务的发展,让极地真正成为“聚宝盆”和“黄金航道”。  
 
  来源:澎湃新闻网 2017.02.18  
 
  原文:首届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创新论坛在沪举行

版权所有 © 2014 澳门太阳网城官网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